close

張氏清河堂

沿革:

清河堂張氏為台灣區第四大姓,六十八年人口統計為九0六、九九九人,分佈較多之縣市為台北市、台北縣、彰化縣、台中縣、雲林縣。

   張氏堂號有清河、南陽、吳郡、安定、敦煌、武威、范陽、犍為、沛國、梁國、中山、汲郡、河內、高平(以上係郡號),百忍、金鑑。以清河為最著。

   張氏姓源出自姬姓,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、中華姓氏淵源載: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名揮,為弓正,始製弓失,子孫賜姓張氏,周宣王時,卿士張仲,其後裔仕晉為大夫,至三家分晉,張開地相韓,其孫子房(良)為漢留文成侯,裔孫魏太山太守張岱,自河內徙清河,其族最盛。

  據張氏譜載:漢初張良封留侯,居陳留,文帝時其孫典為清河太守(今河北清河),族人以清河為郡號,典十世孫張孟成遷范陽,其曾孫張韙隨晉元帝南遷,寓居江左。又六傳復遷河東,後徙洛陽。再四傳居政,遷居始興。更十二傳端,始遷福建寧化石壁鄉,其玄孫張揚德,官河北太守,生子三,長子化龍,仍居石壁;次子化孫,遷上杭,三子化鳳,徙福州。張化孫肇基上杭,生十八子,派衍十八大房,後裔著盛,分傳閩粵各地

  

  另唐張公藝,九世同居,高宗親幸其宅,垂詢持家睦族之道,公藝但書百餘忍字,帝感動涕下,族人遂以「百忍」為堂號。又唐開元間,限九齡進千秋金鑑錄為玄宗祝壽,詳述古今興廢之道,帝嘉而賜書褒美,族人遂以金鑑為堂號。

  

  據本省張氏族譜源流記略載:唐初河南祥符人張伯記入閩開漳,唐末河南張氏又陸續遷徙入閩。據賢坂張氏族譜載:始載張天覺,河南光州人,避朱溫纂唐之亂,棄官入閩,其後蕃衍遍及閩境。又據台北縣張氏族譜載:世居光州固始,唐末,張延齊兄弟三人,入閩居泉州惠安、安溪,支派甚盛,張氏入粵除 唐初張 君政遷居始興外,多見於宋末元初,因避元兵,隨宋帝入粵。清河張氏族譜、屏東清河百忍族譜載;宋、元之際,小八郎兄弟八人,自福建寧化遷廣東,卜居鎮平神岡社。

  明、清兩代,張氏族人渡海來台者,以張化孫十八大房暨鑑湖等派居多,來自福建漳州府者,計有龍溪、南靖、平和、漳浦、詔安等縣;來自福建泉州府者,計有南安、惠安、安溪、晉江、同安等縣;來自福建汀州府者,計有永定、武平等縣;來自廣東惠州府者,計有陸豐、海豐等縣;來自廣東潮州府者,計有饒平、大埔、豐順、潮陽、海陽(潮安)等縣;來自廣東嘉應州者,計有鎮平、梅縣、長樂、平遠等縣。

   今台中西屯區、南投鎮、員林鎮、內埔鄉、竹田鄉各有張氏宗祠一座。

         中華民國七十二年歲次癸亥穀旦  九疑山王應椿敬  

arrow
arrow

    gk1704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